1998年是已故著名政治活动家、出版家和名记者胡愈之诞生一百周年。有关方面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追念这位为革命奋斗终身、功勋卓著的我国进步文化出版事业的先驱。在1949年夏天,新中国诞生的前夕,胡愈之出任当时作为中国民主同盟机关报《光明日报》的首任总编辑,创办了一张体现民主团结新发展的报纸,为广大知识界所衷心拥护。他的事迹同样令人难忘。
在胡愈老创办《光明日报》的年月里,我曾参与报社编辑部的工作,对胡老坚持爱国统一战线,对他办报的创业精神和工作作风,印象十分深刻。
胡愈之是新中国初期资望很高的新闻工作者之一。《光明日报》创办伊始,我们报社这些职工都对他非常尊重。他是本世纪20年代就已经成名成家的前辈,当时我们编辑部大部分同志都读过他在众多知名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受到他的思想影响。他在30年代初发表的闻名遐迩的《莫斯科印象记》,已是新闻记者的传世之作。特别在国际时事评论方面,他是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楷模。解放前夕,他曾在新加坡主办《南侨日报》,不仅鼓励了广大侨胞支援祖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而且高瞻远瞩,推动了南洋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在光明日报社工作期间,尽管他足智多谋、才能出众,但却平易近人,令人敬爱。我们在他的领导之下工作,尽管人少事繁,却都表现了很高的积极性。当时《光明日报》以出报早,效率高,闻名于北京新闻界。
胡愈之努力在《光明日报》上宣扬民主团结,这是当年中共中央对《光明日报》的希望,也是胡愈之本人的一个宿愿。《光明日报》创刊之初,毛泽东主席曾题词“团结起来、光明在望”。中共中央统战部长李维汉的题词为“光明在于人民民主”。胡愈之为报纸创刊写的社论,题目是《团结一致建设民主新中国》,着重阐明了实现新民主主义,需要全民团结、共同奋斗的道理。胡愈之是从30年代救亡运动开始,就坚持呼吁全民团结和争取民主的先驱者。
记得胡愈之来《光明日报》就任总编辑不久,就邀请了当时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新闻宣传的胡乔木同志来报社作报告。乔木同志明确指出,新社会需要各界人民发言,需要民主的渠道,这就好像游行时过天安门前的三座门,如果人都走三座门的一个门,那就必然拥挤,队伍不能很快通过,让队伍通过三个门一起前进,就畅快得多。《光明日报》的创办就是为民主增加一个渠道,让人民多个说话的园地。这样有利于人民民主。胡愈之过去长时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曾同知识界有过密切联系,他确信“知识就是力量”。过去革命时期需要知识分子,此后建设时期同样需要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应该是《光明日报》的主要读者对象。因此,《光明日报》作为一张全国性的大报,除了报道国内外时事要闻以外,十分重视报道知识界的情况,反映知识界的意愿,密切联系教科文卫界的实际和群众,而且要尽力成为知识界发表意见和建议的园地。可以说,《光明日报》创刊伊始就显示了其面向知识界的特色。
胡愈之的这个编辑方针,符合共和国开国时所订《共同纲领》提出的政治要求,也符合以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要求。因此《光明日报》联系知识界的新闻实践形成了一个可贵的传统。以后尽管几经波折,特别在“文革”10年,它被“四人帮”折腾得面目全非,一度成为“四人帮”操纵的工具,但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光明日报》终于迅速恢复了传统,重放光明,继续发挥着团结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广大读者都能清楚地记得,它发表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为广大干部和群众解放思想,拨乱反正作出了重要贡献。
胡愈之编报历来非常重视评论工作。他主持《光明日报》期间,经常亲自撰写报纸的重要社论。无论是国内和国际问题,他都写得通俗易懂,精辟感人。由于社论代表民主党派发言,贯彻与中共中央的政策、方针一致的《共同纲领》的精神,受到国内各界和国外的重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往往向国内外及时转播,使《光明日报》作为中央的一张新创的报纸,很快就有了很高的知名度。
胡愈之编辑报刊很重视群众路线,广开言路、广交朋友,拥有众多的合作者。他过去为《东方杂志》、《生活》周刊、《世界知识》、《生活日报》、《南洋商报》等报刊工作时,曾同邹韬奋、金仲华、恽逸群、刘尊棋、邵宗汉、刘思慕、萨空了、张楚琨等等知名新闻工作者密切合作。在他创办《光明日报》时,又密切联系知识界广大作者,动员他们为报纸撰文供稿,使报纸的版面呈现出百家争鸣、群星争辉的喜人景象。新中国的许多专家学者从此成为《光明日报》的亲密朋友。这种情况,我们许多早年在《光明日报》工作过的同志,至今记忆犹新。当笔者看到如今《光明日报》兴办一些专刊,邀请嘉宾共谈《今日话题》,设立《教授在想什么》等一类专栏,在广开言路方面喜得丰收时,心里十分高兴,由此不禁想到:首任总编辑胡愈之的实践已起到了垂范的作用。胡愈之在新闻出版工作方面创造的许多业绩,是他为后人留下的宝贵遗产。